在传统的博物馆格局中,展厅与库房之间存在一道清晰的界限,展厅是面向公众的舞台,经过精心策展、作品挑选与灯光设计;而库房则是后台,往往与寂静、神秘、专业化的形象联系在一起。
近年来,“开放式库房”模式逐渐兴起,不少博物馆将本应隐藏的收藏储存空间以某种形式向公众开放展示,尝试让馆内的日常运作成为展览的一部分。其中,近期对外开放的伦敦V&A博物馆东馆典藏库(V&A East )项目无疑是最受关注、规模最大的一次实验。
普通观众通常无缘得见博物馆库房内部,而研究人员和修复师才是这里的常客。正因如此,博物馆的库房常常带着某种隐秘性、权威感,甚至沾染着浪漫化的禁地色彩。
但进入二十一世纪,博物馆学界与公众逐渐开始质疑这种二元分立。全球多个博物馆开始尝试将库房空间以某种方式开放。这种趋势背后有几个原因:首先,公众对博物馆透明度的期待不断提升,人们不再满足于只看见少量精选展品,而希望理解博物馆如何保存、研究和管理庞大的馆藏;其次,藏品利用率问题日益凸显,许多博物馆的展厅面积有限,而其藏品往往超过展出空间的十倍乃至百倍,绝大多数藏品长期沉睡在库房,无法进入公众视野;第三,观众体验模式的转变,人们逐渐偏好探索幕后故事,希望通过互动和观察进入博物馆的工作日常,而不仅仅是接受馆方精心策划的陈列。
在此背景下,“开放式库房”模式逐渐兴起,有的博物馆将本应隐藏的收藏储存空间以某种形式向公众开放,使保存成为展示,让藏品的分类、典藏与保护成为展览的一部分。在这一潮流中,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最近开放的东馆(V&A East)所呈现的,无疑是最受关注、规模最大的一次实验。该馆由两个部分组成:开放式库房(Storehouse)和博物馆(Museum)。 [原文链接]